心理动力学理论

精神分析评论47,6961字数 4698阅读15分39秒阅读模式

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创始人是佛洛伊德,心理动力学人格理论认为,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塑造人格并引发行为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人格的核心是一个人思想中的各种事件,这些事件是产生行为的动机。通常情况下人们会意识到这些动机。然而,某些动机也会产生在非意识层面。心理动力学理论本质就在于对这些行为产生的内在来源以及这些内在驱动力之间冲突的关注。 佛洛伊德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引发的。行为从来不会由随机和突发事件引起,所有的行为都是动机所决定的。人类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一个原因和一个目的,这种原因和目的能够通过对思维联想、梦、错误和其他的关于内在情绪的行为线索进行分析而被发现。 在佛洛伊德的理论当中,人格的差异是由于人们对待基本驱动力方式的不同而引发的。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为了揭示这种差异,佛洛伊德描绘了一场人格大战——本我和超我之间的无休止的斗争,这种战斗,又是通过自我来调和的。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本我,可以看作是原始驱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并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地寻找满足感能随时被实现而不考虑其后果,这种快乐是指性、生理和情感快乐。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超我,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的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的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做感觉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自我,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够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到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 佛洛伊德的追随者认为,人格的基本表征就是无意识的原始冲动和社会价值冲突的战场。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佛洛伊德的许多有才华的后继者对人格的精神分析观点进行了修正。 阿尔佛雷德阿德勒认为,作为无助的、依赖的儿童,人人都会体验到自卑感。所有生命都会被寻求办法克服自卑感而控制。通过补偿获得胜任感,更多情况是过度补偿而追求优越。人格就是围绕着这种基本的奋斗来建构;以克服基本的自卑感的特定方式为基础建立生活风格。人格冲突不是源于人们之间的竞争,而是起因于外部环境压力和内部奋斗的矛盾。 卡尔容格极大的扩展了无意识的概念。在容格看来,无意识并不限于个体独特的生活经验,而是包括整个名组共同具有的基本心理事实,即集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可以解释你对普遍存在原型的原始神话、艺术形式和象征的直觉性理解。原型是特定经验或人物的原始象征的直觉性理解。对于每一种原型,人们都有一种本能性的倾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感受它、思考它或体验它。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从个人、意识经验与成长潜能整合的角度理解人格,其核心是强调自我实现的驱动力。自我实现是指个体不断努力开发自身才智与能力,实现个人潜能的倾向。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人本主义人格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先天或后天的追求自我实现的动机,会驱使个体一直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和变化。自我实现的倾向,作为一种建设性、指导性的力量,驱动个体不断扩展自我以及做出积极的行为。 自我实现的驱动力有时会与获得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发生冲突,尤其在个体觉得必须服从某些约束或先决条件才能得到认可时。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例如,卡尔罗杰斯认为,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通过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儿童感到尽管他们可能有错误和过失,但总是处于被爱与认可的气氛中,而这种爱与认可纯粹发于自然,不是他们必须努力才可能争取得来的。 无条件积极关注对于成人也十分重要,因为成人也经常为获得认可与自我实现之间的冲突而焦虑。对于那些与自己亲近的人,成人应该同时给予和获得无条件的的积极关注。更加重要的是,成人需要无条件的、积极的自我关注,也就是悦纳自我,而不是关注那些试图改变的缺点。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基础的主要理论家之一凯伦霍妮坚信,人们的“真实自我”需要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如:温暖、别人的美好祝愿、父母对子女“独特个体”式的关爱等,才能得以实现。当缺乏这样一个良性的环境氛围时,儿童会产生基本焦虑,进而压制了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阻碍了有效人际关系的形成。为了应付基本焦虑,个体发展出内部或人际的防御。人际防御引发个体亲近别人(过度顺从与自我抹杀)、对抗别人(攻击性、傲慢、自恋)和远离别人。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人本主义理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就是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尽管在具体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是,所有的人本主义理论都强调自我实现和实现真实自我的过程。 人们经常批评佛洛伊德的理论太过悲观,关注充满矛盾、创伤和焦虑的人性。人本主义理论倡导驱动人们追求快乐与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当然,人本主义也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自我实现究竟指什么?自我实现是先天的倾向还是基于文化环境中产生的?人本主义也并不是历来就关注那些个体所独有的特征,而是更多关注人性和那些作为个人人格的个体差异之基础的人们普遍的特征。由于强调自我作为经验和行动的来源的地位,人本主义理论也不可避免地忽略了那些影响行为的重要的环境因素。本文来源于郑道心理工作室正道心理-https://www.zhengdaopsy.com/11513.html

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 前文谈到的所有理论的共同点就是都强调某种内部机制,如特质、本能、冲动、自我实现倾向等等概念,它们推动着响应的特定行为,并进一步形成了人格的功能结构基础。然而,这些理论大多缺少在人格和特定行为之间的稳固关系。

例如,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理论只是提供了对于人格的解释,却没有能够对特定的行为进行预测。人格理论的另一个传统来自于对个体行为差异的更为直接的关注。但是,人类大多数行为都可以被环境事件所预测。支持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往往更关注环境对于行为的控制作用。人格被看作是个体显性和隐性反应的综合。学习理论的方法是根据人们曾经受到的不同强化来考察个体间的差异。 通过耶鲁大学心理学家约翰多拉德等人提出了关于习得的内驱力,反应抑制,以及习得的习惯模式等概念,他们强调了紧张度的动机性压力作用和在紧张度减少过程中的强化或奖励作用。机体未得到满足的驱力引发了相应的行为以减少紧张度。由于这些行为能够成功的减少有机体的紧张感,于是得到了强化,而且最终变为一种习得的习惯。他们还提出个体能够通过社会模仿来学习的观点:即个体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习得复杂行为的过程,且这种学习可以不依赖强化而进行,行为的获得和行为的表现是不同的过程。比如,一个儿童观察到,当父亲回家时,他的姐姐总是抢着冲上去迎接父亲,从而能够获得糖果奖励。这个儿童便会因为想得到糖果而采用了同样的行为,模仿学习便发生了。模仿学习概念的引进,拓宽了心理学家们对于习得的习惯的理解,而不论这种习得是有效的还是具有破坏性的,都是由模仿所得来。所有这些习得的习惯的综合产生了人格。

当代的社会学习和认知理论通常都脏同这种观点,即环境事件将影响行为。这些理论更进一步强调认知过程与行为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那些支持人格理论的心理学家指出,在对外界情境的理解和定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认知理论强调心理过程在人们对现实的感觉和知觉印象进行组织时的重要性。 与人本主义理论类似,认知理论也强调有机体本身在形成自己独特人格过程中会有主动的参与并起到决定性作用。人们会主动选择去适合自己的环境发展;人们并不是被动反应的机器;人们还会权衡不同情境的利弊而做出选择——人们选择进入他们期待获得正强化的情境而避开那些令人不满意和不确定的情境。 情感认知理论把个人看作是通过认知组织处理外界信息,在与环境的互动行为中能主动解决问题的个体。这种理论强调考察行为在个体与不同环境的互动中如何发生并起作用的。

认知——情感人格理论的个人变量 变量 定义 举例 编码方式 人们对于自己、其他个体、事件以及情境等相关信息的归类方式 每当小张接触一个人,他总是首先试图界定出这个人富有程度 期望和信念 人们对社会环境以及特定行为在具体情境下可能出现的结果的信念 对于个人能够带来某种后果的能力的信念。小张试图邀请他的朋友们去看电影,但是,他对说服他们和他一起去不抱什么期望 情感 人们的感受和情感,包括一些生理上的反应 小张非常容易脸红 目标价值 人们看重或不看重的行为后果和情感;人们的目标和生活规划 小张想成为班长,因为他认为当班长很有价值 能力和自我调整计划 人们能够完成和计划的、用以带来认知和行为后果的行为 小张可以讲英语、法语、俄语和日语,他希望未来能够在联合国工作。 人格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学习原则和个人与社会环境的互动的结合。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认为,人既不是由内部因素驱动的,也不是完全受环境所左右。他们强调在获得和保持某种行为中的认知过程,这也是人格形成的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了一个有个体因素、行为和环境刺激三者构成的复杂的互动系统。这三者中每一个都会影响并能改变另一个元素,并且这种影响极少是单向的。你的行为会受到你的态度、观念、以前的强化经历以及环境中可获得的刺激所影响;你所做的可以对环境产生作用,同时人格中某些重要的成分受到环境和行为反馈的影响。因此,交互决定成为社会学习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如果要完整的理解人格和社会生态学就必须全面的考察所有的这些因素。

比如,如果你是一个肥胖的人,你可能不会在田径场上表现得很活跃,但是,如果你住得靠近某个游泳池,你可能会花时间去游泳;如果你性格外向,你可能会和游泳池的人交谈,在那里创造一个非常友好的气氛,这样的游泳池的环境会边的更加令人愉快。这是一个由人、地点和行为组成的交互影响系统。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过程,即个人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改变他们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儿童和成人都获得了大量的社会环境的信息。通过观察,你可以知道什么行为是受到欣赏的,什么是受到惩罚的,什么是不被重视的。因为你可以使用记忆和对外部事件进行思考,你可以预测你某个行为的结果而不必亲身去体验。仅仅是通过观察别人做什么和他们的行为结果,你就可以获得一些技能、态度和观念。 社会学习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自我效能为核心的概念。自我效能是一种相信自己在某种情景下能够充分表现的信念。你的自我效能感会以多种方式影响你的知觉、动机和绩效。当你预期不能产生效果时,你不会尝试采取行动或者捕捉机会,当你认为不够充分时你会逃避。甚至事实上你拥有能力并存在意愿时,如果你认为自己缺乏某种事情需要的资源,你也不会去采取需要的行动或者是不能坚持去成功地完成任务。

除了根据现实的成绩和表现,人们还从依靠以下 几个方面的信息来判断自我效能: 各种经验——你对其他人的表现的观察 说服——别人可能让你确信你能够做一些事情,或者你让自己获得这样的确信 当你考虑或开始某项任务时对你的清晰唤起的监控。例如,焦虑表明较低的自我效能期望,而兴奋则表明较高的自我效能期望。 自我效能的判断影响着人们在人生的各种情境下当面临困难时付出多少努力和能够坚持多久。对成功和失败的期望受实际表现的反馈影响,但是,这些期望也可能创造出一个预期的反馈而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语言。 自我效能理论也承认环境的重要性。对成功和失败的预期以及与此相应的中止或者坚持行动的决定,可能是以对周围环境究竟是支持性的还是非支持性的判断的基础,当然,还有对于自己能力的知觉。行为结果取决于人们对自己能力的知觉和对环境的知觉。 在这些早期的认知和社会理论的基础上,社会智力理论产生了。社会智力,是指人们在不同的人生任务时期需要的专门技能。社会智力理论定义了以下三个类型的个体差异: 人生目标的选择:人生目标和任务的区别对人们是最重要的。例如,大学生可能关心的是“获得好分数”或者是“获得和保持友谊”。

人们的目标随着不同时间阶段而改变。你十年前的目标可能和你现在的完全不同,也可能不同于你未来的目标。 社会互动的知识:人们之间的区别还在于他们在社会任务和个人问题解决方面的技能上。   完成目标的策略:人们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策略也是各不相同的。 你也许知道有两个人有相同的生活目标,但是,他们所知道的和所能运用知识的方式不同,他们在行为过程中所做的决策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可能采取外在的学习策略,而另一个可能自己应付而不愿意寻求帮助。社会智力理论对人格为什么具有一致性给出一个新的视角:在一定时期,人们的目标、知识和策略使用是具有一致性的。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拖动滑块以完成验证